變革的主因
商業環境隨時都在變動,變動的狀態下只想依照過去的成功經驗經營,必然被時代所教訓。
比方說,現代正處於資訊轉型時代,所以很多公司已經導入ERP系統,讓集團內的資源能夠及時共享,而且電腦的出錯可能性較小。
相較的,一些公司,還在依賴傳統的人力管理,碰到能力強的主管,整個團隊表現就優秀,碰到比較普通的主管,整體實力就很難被引導。
而且人力引導,有太多的不穩定性,比方說如果交接上出現疏漏,將帶給工作人員困擾;在比如說新舊主管管理方式差異極大,底下的人就容易混亂。
為了要穩定且長期有效的發揮團隊整體實力,就必須變革!
強勢的主流
隨著科技發展,資訊交流變得非常的暢通。
按道理說,資訊越暢通,越能夠多元發展,這是我們一般的直覺。
但是真實的世界是這樣嗎?
舉例
以前你還會看到手機品牌有自己鮮明的特色,尤其是旗艦機。
但現在大體都趨向幾個明顯的趨勢,拍照夠不夠美、玩遊戲卡不卡,消費者最在意就是哪幾個。
而且通常你有的功能,其他公司也會想辦法迎頭趕上,已經沒有所謂一招走天下這回事了。
簡單說一下原理,某些方法之所以會強勢,就是因為它的效率更高。在資訊發達的年代,一個理性聰明的人,
如果在可以做到前提下,他會盡可能去模仿可以帶來更好效果的方法,而不是一味相信自己的方法更好。
反面例子
中國的戰國時代,秦國在秦孝公變法時,商鞅查覺到世襲制度是一個十分低效率的制度。
因為貴族的後代不需要努力就可以擁有高官厚祿,而平民在怎麼努力也只會是平民,會嚴重影響人的心理層面,導致大家都不願意為國家更努力。
後來商鞅提出的軍功制及農爵制,很大程度的使底層人民的士氣被激勵,使得秦國在短短數十年間急起直追。
當時其餘的六國官員,對這種制度相當反感,有其高級官員。
你可能會覺得當時的官員是不是有點笨,只要學著秦國的新制度走,就算不見得會快速成長,但只少也不應該會被超越。
但是你要知道,當時的社會制度,其實表面上是講道德,效仿以前的聖王,實際上是維護高官利益的一套辦法罷了。
世襲制、井田制,其實就是在保障貴族,只是當時的儒家,把還沒有發生問題時的功勞歸給此種制度,恰恰沒有想到正是這種制度,剝削了人民。
你想想井田制,在豐年時,那租稅給貴族,大家當然都可以接受,如果是連年飢荒呢?自己都餵不飽了,還要提供給貴族,這不是官逼民反嗎?
世襲制的弊病更明顯,如果我是一個奮勇殺敵的人,但是我最後得到的跟旁邊沒有殺人的報酬差不多,重點是你的指揮者,什麼都沒做,只負責指揮,你心態一定不平衡。(人看不到願景,就不會有努力的動機)
所以我們從中倒出一個結論,如果你的競爭對手的辦法好,有實效,你也有能力做到,何不嘗試看看?
結論
用舊有的想法去駕馭變化的時代,實際上非常危險。
比如說,一個小鋼鐵公司,找到很多零散的客戶後,逐漸發展到有規模。
其實他應該去想,接下來找什麼樣的客戶,讓我的金流流動更有效率。
也許你會想,這不是廢話嗎?其實現實社會中,老闆更經常做的決定是「開發更多零散的客戶」。
這樣的確也會讓公司穩定的賺錢,但是實際上會造成公司更容易卡關,營業額上不去。並且在景氣不好時,訂單量大幅減少,會碰到財政危機。
為什麼?因為老闆用過去舊有的成功經驗,在治理規模變大的公司,而規模大的公司,光是營業成本就足以壓縮到很多利潤,萬一突然碰到周轉不靈,馬上就會面臨倒閉問題。
因此如何找到穩定、龐大的金流注入,才會是正道。
但如過這家鋼鐵公司,在後來選擇成為中鋼的外包廠商,馬上就會幾個附帶好處。
第一,你不用擔心金流的問題
第二,你隨時可以用中鋼替你公司背書
第三,公司有穩定的金流,就可以騰出一隻手來做其他的事情,比如開發其他相關產業,例如發展製造鋼具的公司。
那麼怎麼最有效率的組織公司變革呢?其實很簡單,參酌這個領域的龍頭,他們怎麼做這件事情,如過在能力範圍內可以做到,不妨放手一搏。
下一期預計會講《公司變革之困難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