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一、寫作動機

本人一直都很愛大秦系列的影劇,第一部到第四部都已經看完,再看完以前,我對秦國的想法,就像歷史說那樣,嚴刑峻法、苛政等等的印象。但你越來越了解歷史以後,你會發現,沒有人是笨蛋,假如秦國真的那麼糟糕,怎麼可能滅六國,當個時代要統一中國,與後是要統一中國的難度完全不一樣。一般面因為各國的文字、文化落差極大,另一方面是當時的國別意識很強。就拿秦國來說,許多外國人到秦國做官,連官職名稱都區分,就例如客卿一詞,光從字面上看就覺得有區別感。但是很特別的是,當時的文人卻沒有一定要為母國服務的心態,秦國的大臣幾乎都是外客。

不扯遠了,為什麼想寫作的原因,是因為透過人解析,讓自己再看完這部片後,也可以深入反思及學習,裡面的劇情或多或少都有編造之嫌,但我想獲得什麼可能才是重點。

 

二、時空背景

我們從影片中可以知道,當時的背景是秦昭襄王,命王齕率軍攻邯鄲。請注意,這時候未來的秦莊襄王嬴子楚(異人)還在作人質,已經第八年!這裡我不禁要感慨,秦昭襄王,也就是子楚的爺爺,根本就不在意子楚的死活,事實上有可能再送子楚去當人質時,就已經決定可以忽略掉這個人質的性命,只是誰也沒想到未來的秦王就是他,只能說子楚的處境相當的艱辛。

我想要推敲另一個問題,戲劇裡面沒有過多著墨,那就是為什麼「呂不韋認為子楚奇貨可居」?要知道當時呂不韋,其實也可以去巴結趙國太子趙佾。以當時的客觀角度來說,子楚質趙8年,於國有功,讓它具有一定優勢。其次是當時太子安國君嬴柱,其正室華陽夫人膝下無子,當時的社會制度中,正室所生之子,才會繼承大位,若正室膝下無子,就需要從其他夫人的子嗣中選一人進行繼承。如果真的到這種局面,大王的正室未來就會沒有保障,後宮的掌權者就會變成繼位者的母親,正室如果想要確保自己的地位,就需要收養義子,從此兩邊互成靠山,一般家庭說所謂母憑子貴,也許感受不深,但王家確實就是如此。最後,這只是我個人的一個推斷,呂不韋跟子楚相處後,必定發現這個人可以成事之人,或者發現他有過於常人之處。

 

接下來我們探討,逃亡這段時間的情況。首先,呂不韋在趙王要動手殺子楚前,呂不韋就提前知道消息,由此推斷,呂不韋是一個危機意識感很強的人,所以平常就在政治圈有埋下眼線。再來是,呂不韋賄賂趙軍把守城門的人,大約600斤黃金(當然這跟我們今天的一斤不是一個重量,有人推算當時一斤黃金大約是今天14萬左右人民幣),呂不韋非常清楚,要是兩人在這時候丟了性命,這些錢毫無用處。我們對於歷史的了解,大部分只知道呂不韋是個富商,零星的資料記載,呂不韋是以低買高賣致富,家累千金,當時的環境下,低買高賣要比現在容易很多,因為當時的資訊很封閉,流通時間又太長,再次驗證呂不韋可能對於資訊的掌握非常的在行。

 

劇中,有一處非常有意思,一是呂不韋很清楚,當時情況不可能帶著趙姬跟嬴政一起逃跑,但是子楚反而為情所困,反覆詢問呂不韋妻兒下落,呂不韋剛開始裝傻,後面才坦白。在呂不韋一番地陳述利害後,子楚才想清楚。那為什麼呂不韋不告訴子楚?原因很簡單,他太清楚子楚當下會因為當局著迷,無法拋下妻兒。出社會已經數年,不得不感慨,呂不韋的大智慧,很多時候要成事,必須對某些人隱藏。這其實同時是一道數學題,如果留在王城內,幾乎子楚一家必死,如此一來呂不韋的投資就會完全沒有著落,然而子楚成功脫逃,妻兒的生存機會變成50%。非常容易判斷,但是人在當下的情境往往是很難判斷的。呂不韋為了避免這種風險無限擴大,所以才私下替子楚做決定。

 

再回到咸陽的路程中,呂不韋跟子楚被暗殺,呂不韋一眼便看出是秦箭,因為秦箭的構成分為箭簇、箭桿、箭尾,萬一其中一部份壞了可以再重新組裝作使用(不得不佩服秦國的工藝),足見當時秦國富強後,並沒有因此浪費資源,相當符合商軍書的國富而貧治,曰重富,重富者強。但此時,呂不韋腦袋轉得飛快,馬上想到秦國有人要害他們,所以他們回國的第一件事,不是馬上回家,而是封鎖消息,躲到監獄去,先由呂不韋查清楚是誰要暗算他們,不得不再次佩服呂不韋的精明。

 

 

三、總結:成大事者的特質

(一)、警覺性要高

(二)、要時刻掌握相關資訊

(三)、重要時刻,不要吝惜資源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-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